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上,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生涯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平台共同开展策划,推出“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访谈栏目,邀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深入研讨、分享感悟,共同书写好新时代的“强师答卷”。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详细阐述了学校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以及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和经验。 问题: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对高校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校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续梅: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深化教师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认知与践行,塑造教师高尚的道德品格与教育情怀,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大国良师队伍。2025年,北京邮电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回溯七十年办学历程,以叶培大、蔡长年、周炯槃三位老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教师,秉持严谨治学的态度、凭借精深的学术造诣、怀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学校大力传承高尚师德,厚植尊师重教情怀,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教师发展全过程,从“强师、严师、优师”三个维度系统推进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持续注入蓬勃的北邮力量。 一是注重“强师”培育。学校以“四项计划”为抓手,构建全链条教师发展生态。依托“教师党建和思想政治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党建工作“标杆学院”和“样板支部”建设,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深度融合。通过“‘兴师强邮’师德师风建设计划”,制订《关于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持续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施“高质量教师队伍锻造计划”,着力打造“1+N”教师培训体系,以“传邮大讲堂”为引领,打造了教师青马班、师德宣讲团、国情研修团、党外知识分子教育等在内的系列培训品牌。建成校级“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共研、经验共享,带动教师群体专业素养与育人能力双提升。落实“主体责任压实专项计划”,统筹开展面向各教学单位的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专项督查与调研工作,强化“校-院”纵向联动,压实各教学单位履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直接责任。 二是健全“严师”机制。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师德建设体系。夯实主体责任,学校党委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打造了“书记工作坊”党建思政工作交流平台,每月调度师德师风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统筹推进任务落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组织导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发布“导师十条”,强化导师履职尽责制度规范。建立师德师风问题会商机制,加强苗头性问题研判,做好分类预警台账并实施月度统计。深化专项行动,实施师德培育、预防管理、涵养示范、责任落实四类行动,引导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思想和行动自觉。 三是深化“优师”激励。学校创新构建“四誉一榜”教师荣誉体系,实施“传邮70”青年奖教计划,强化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将荣誉激励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程,让每位教师感受到职业尊严与价值认同。学校以最高荣誉“传邮・大先生”奖为标杆,重点表彰在教学创新、科研突破、社会服务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教师。两院院士陈俊亮先生荣膺首届“传邮・大先生”称号,成为全校教师的学习典范。 问题: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是重要环节,学校有哪些经验举措,以更好激发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和活力? 续梅:学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引才精准化、梯队科学化、岗位个性化、职称多元化”为主线,通过四大创新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一是坚持“广开门路”精准引才。学校瞄定建设信息科技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和学科发展布局,绘制全球“人才地图”,构建多维度海外引才矩阵,精准引才、靶向引才。连续八年举办信息科技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吸引全球青年学者参与,一大批青年学者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百余项,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是推进“长聘改革”激发活力。学校推行长聘制改革成效显著,130位教师入选教学、教研、科研三类长聘岗位,实施长周期考核机制,并在薪酬待遇、招生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形成“考核+激励”双重驱动模式。改革分类设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岗位,助力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推动领军人才“担重任”,部分优秀教师实现跨职称、跨岗位晋升,有效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是打造“人岗相适”成长沃土。学校立足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结合教师兴趣专长,围绕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成果转化等工作任务,动态优化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形成“一院一策”“一人一策”的任务设置模式,明确细化考核目标与评价方式,确保人岗精准适配。 四是构建“多元卓越”晋升体系。学校优化职称申报及评审方式,针对教育教学、重大工程、基础研究等不同领域,对在国家重大攻关、科研开发、社会公益等方面贡献突出者开辟“绿色通道”,突破资历、成果数量限制,拓宽多元晋升路径。强化教师发展的全链条服务,持续推进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到职能部门、学院挂职锻炼,为教师提供在合适岗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问题: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广泛影响。在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主要推出了哪些举措? 续梅:北京邮电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蔡长年教授和罗耀光教授分别研制数字语音电话拨号系统和邮政编码识别系统。90年代初,钟义信教授出版著作《信息科学原理》。近年来,学校凭借深厚的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积淀,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顶层谋划,发布《北京邮电大学关于加强教育数字化工作的十条措施》《北京邮电大学教育数字化实施规划》,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数字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方位赋能。 一是构建三维培养体系。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线上平台,组织全校教师完成人工智能素养必修课程,通过个性化学习推荐、教师学习档案袋等模块,做到“千人千面”,实现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伦理意识系统性重塑。通过智创工坊、智教沙龙等多种培训形式,激发教师研究契合教学场景的AI工具使用,推进教与学、师与生、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链接重构。打通AI-EMS联动机制,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讲座,推动教师在前沿领域协同创新。 二是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素养工作组统筹规划教师培训。设立9个院级教师发展分中心,搭建起校院二级教师培训平台。在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纳入考核项,自培训启动以来,已实现新教师全覆盖。同时,广泛征集教师中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案例、典型做法及优秀培训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着力推进数智赋能教师全面发展。 三是塑造AI培训新形态。开展全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建立“能力定级-需求匹配-成长追踪”培训模式。完善教师培训画像,个性化培训资源推荐等功能,打造AI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人员、教辅人员、辅导员和管理服务等人员全覆盖,实现人员全周期、全类型覆盖。构建AI应用超市,聚合思政教育、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等主题的AI应用,为教师提供全方位人工智能应用支持。推进教师和智能技术协同融合,搭建智慧教学平台体系,加快打造师生共创、虚实共生、开源开放、敏捷迭代和系统集成的未来教育新空间。
【责任编辑:王琦 张允虹】
《消费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0-2025 xhwxfz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254038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662号 运维单位:惠州市点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