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消费市场 提振消费经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
国博推出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
发布时间:2025-05-15  阅读:1次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看《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排队购买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观看《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摆放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翻看《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摆放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及相关文创产品(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摆放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图书模型(5月13日摄)。

  “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打造的历史文化图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开启线上预售。新书将于5月17日正式亮相。

  该书从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的众多文物中,遴选115件极具代表性的珍贵文物和350多件相关联文物,由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人员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论证审核,将文物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观点,以娓娓道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责任编辑:常宁 张允虹】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新华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法律顾问 商务合作 人员查询

违法和不良信息投诉:010-53686168 打假治敲热线:13501022398 张主任 邮箱:xxsbzn@163.com

粤ICP备20254038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662号 运维单位:惠州市点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