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这不仅关系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也关系到高校自身的法治化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因此,必须在整体性治理理念指引下,从价值引领、结构优化、过程协同、系统建构四个方面推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数字化转型。 价值引领:确立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基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这一基本理论,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一全新理念。该理念为我们深入理解人、全面把握人提供了重要视角和科学方法。同时,作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行动指南,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引领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最终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面对当前网络信息的泛滥和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正确引领和指导学生价值观,使其在参与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推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目标的实现。 结构优化:打造协同合作的组织结构。整体性治理理念不只是治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转变,它还体现了对整体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应转向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等方面,以促成不同部门、平台和领域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即为了建立一个透明、开放、有效并高效的工作流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需要强化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消除部门间的障碍并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在此过程中,高校要更加高效地整合其技术与人才,构建一个包括监测、预警、回应、处理以及评价在内的全面网络舆论治理平台。在高校舆情管理中,我们应当划清相关职责部门的权利和职责,这样他们便能够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独立做出决策并付诸实践,从而增强管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此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还应当重视社会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合作共同建立多元网络治理结构,进而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网络舆情治理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可以使得各参与主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网络空间日益复杂的背景下。 过程协同:全媒体矩阵驱动下的协同运作。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视角来看,全媒体的集结能力可以实现“1+1>2”的效益。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面,构建一个全面的媒体矩阵并结合各种媒介及技术进行合作,能显然增强治理效果的表现。借助这种合作操作方法,我们有望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当前的合作模式,确保各种媒介之间可以完美匹配,同时确保媒介和技术之间达到完美的融合。这种方式下,高校在舆情治理中不仅可以有效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而且能够提升信息传递的准确度和时效性,进一步加强舆情指导的实际效果。在高校舆论管理方面,加强学生队伍的建设变得尤为关键,建好学生舆论管理团队,管好学生网络大V等,对于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做好网络舆情引导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此外,整体性的治理观点还鼓励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沟通渠道,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管理平台和论坛互动等工具,这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更加明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需求,使学校能够迅速掌握公众的意见和看法,进而能够采取更加高效的回应策略。 系统建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整体性建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要提高实效,需要整体构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系统。在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中,由于缺乏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整合的统筹规划,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着技术运用不规范、系统功能不健全、服务供给不及时、数据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手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通过数据驱动型技术革新不断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据+”思维不断优化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在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优势的同时,增强数字赋能能力和综合实力,在新时代下努力开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新局面。(作者:杨程,四川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纪检监察学会项目“延安时期党的廉政教育对新时代学校廉洁教育的启示”(项目编号:SCJ220318)。
【责任编辑:赵碧清】